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郭平在11月9日的“2017華為亞太創新日”上,做了一場《探索亞太數字化轉型之路》的演講,他說,馬斯洛有人類需求金字塔,從生理、到安全、到自我實現。在我看來,從一個國家來看,它的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需求從低到高,大致也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郭平稱,第一層是部署ICT基礎設施,構建數字經濟的基礎;第二層是安全,既包括物理世界也包括網絡世界的安全,這是發展的保障;第三層是扶持各行業實現數字化;最高層是實現從城市到國家級的統籌管理,擁有一個智慧大腦。
以下為郭平的演講內容摘要:
未來將實現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
所謂 “數字經濟”,重點在于“經濟”,希望ICT技術作為關鍵使能器,可以繼續推動亞太各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在華為,我們對未來有一個基本的判斷,人類正在進入智能社會,未來將實現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
終端是萬物感知的觸角,網絡連接萬物,云端“數字大腦”匯聚了人類社會海量數據和資料。自動駕駛、智慧醫療,以及大部分人類腦力活動都在“數字大腦”協助下變得更高效。
舉個例子,大家現在到中國旅游,不管在城市還是邊遠的鄉村,不管買飛機票還是路邊攤上的水果,都可以用手機支付,人們已經習慣了無現金生存。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交易額達到24萬億美金,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隨著大數據、AI的快速應用,生活智能化相信不會太遙遠了。
當前,全球都在向數字化、智能化邁進,我們來看看亞太各國數字化轉型的情況——華為用GCI來跟蹤各國的情況,可分為三大類:起步者,加速者和領跑者。新加坡處于前沿陣線,其它經濟體多屬于加速者和起動者。
我們有一個關鍵發現,當一個國家的GCI得分達到35分后,數字設施的投資回報率將會呈現強勁的乘數效應。馬來、泰國、菲律賓都正處在這一階段,印尼和越南也很快達到這一階段,換句話說,這些國家在ICT的投資上會帶來更高的GDP回報。(備注:中國GCI得分47,比馬來的46多一分)
以馬來為例,為支撐“國家在2050年成為全球前20個經濟體之一”這一戰略目標,國家提出了多項措施,包含:工業4.0、智慧教育、智慧旅游以及平安城市等。我相信,包括IoT,云服務和寬帶網絡等在內的ICT設施將助力馬來實現經濟發展的遠大目標。
我們特別留意到馬來對MSME的高度重視,2020年,MSME將為馬來貢獻41%的GDP,在這點上和聯合國SDG倡議一致,這也意味著馬來需要為這些企業接入支付得起的寬帶、易用的云服務、能支撐創新IoT平臺和便于成長的生態系統。
新的基礎設施帶來新的機會
我們從是ICT基礎設施說起;
我剛提到過中國移動支付年度流水24萬億美金,另外,共享單車注冊超過1億、電子商務交易額3.5萬億美金,都是全球第一。
而這一切都有賴于基礎網絡的超前建設,例如:深圳是一個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城市,4G基站數量達到36000個,比馬來西亞還要多2000個站。中國在基礎設施的長期高強度投入,才實現了今天在應用方面的領先。
另外,新的基礎設施帶來新的機會,尤其是對微小中企業(MSME)。在過去一年的實踐中,我們看到了NB IoT作為新的基礎設施,正在成為眾多企業創新的強有力的引擎。
我們看到中國北部農場,有120萬頭牛接入物聯網絡,新上市的2/3以上汽車裝備了物聯網模塊,除此以外,還有眾多的中小企業,利用NB IoT網絡信號強,功耗低的特點,把路燈,水表,電表等產品與NB IoT技術相結合,持續進行業務上的創新。
保障網絡安全
第二層級是安全,確保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安全。
從物理安全說起,近年來,視頻監控的部署規模越來越大,智能技術可以將平安城市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我們來看一個實際的案例。中國江蘇省的重點工業化城市之一的常州部署了平安城市云,利用“人工智能+視頻”實現日常的城市管理,這套系統從早上開始,先替交警集中掃描全市車牌,輔助交通管理;過了早高峰,它又能夠幫助公安監控重點的區域,到虛擬世界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保障;過去20多年,ICT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物聯網的大發展,也帶來了網絡安全的隱患。
打個比方,我們以前開的車以機械為主,系統封閉,現在車里信息化系統越來越高,就連發動機里面80%以上的開發量是在軟件部分;類似汽車、電力、電氣設備等等這些原來沒有考慮過網絡安全的產品大量上網,帶來很大的威脅。
未來,包括ICT在內的各行業需通力合作,從管理上增加網絡安全重視程度,在制度上進行保障,比如產品設計流程中加入安全審查環節,另外更重要的是是技術上持續改進,尤其垂直行業新進入網絡的產品,需要ICT,行業和第三方安全專家協同,共同增強網絡韌性。
晚上它也不用休息,對視頻進行整理存檔,即高效又節約人力。
扶持產業數字化
在網絡基礎和平安保障的基礎上,下一個層級是實現產業成功轉型,在數字化時代取得競爭力。
我們先來看制造業,在過去幾年,銷售、物流等環節已經逐步實現數字化,全球部分領先的工業企業已經開始為物理世界建立數字模型(digital twin),以數字模型為紐帶,連接物理世界和商業活動,實現全流程一致的自動化和智能化運作。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我們也看到德國有工業4.0,中國有智能制造2025,為國家產業做了頂層設計,在德國,我們還看到IDS(行業數字空間),匯聚行業的數據,讓這一新時代的“石油”為整體競爭力提升起到關鍵作用。
農業是最古老的行業,但是這一領域也在快速實現數字化。
這張圖引用自是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論文。大家可以看到,現代化農業系統有更多的交互,核心是掌握關鍵數據,包括:農業機械、土壤、灌溉、種子、化肥,氣象數據,然后由農業專家和ICT專家共同做分析,做好數據訓練,提供選種、噴淋、溫室條件設置等建議,提升農業效率。
農業的數字化對頂層設計的幫助是非常大的,以往一些落后地區對農產品種植情況的統計需要半年時間才能把數據匯聚到農業部,這時蔬菜已經上市,再做宏觀調控意義不是很大了。做好農業大數據,可以更好地根據要素稟賦做好宏觀牽引,更好地為相應產品提供補貼。
實現國家智慧大腦
數字化的最高需求是實現城市,乃至國家的智慧大腦;新興的“城市計算”,將通過跨行業、跨領域的多元時空數據融合,創造巨大的商業和社會價值。
下面我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這是一個城市管理的場景,今天,從沙特、阿聯酋、中國、俄羅斯等地新規劃的平安城市系統,都要求公安、交通、環保、水利等部門統一調度。形象一點來說,如果城市有某個區域發生塌方事件,各部門都可以同時知情,多個系統同時調用,并且協同處理。最高負責人在一個大屏幕上看到所有的情況。
從產業管理的角度來看也是這樣,曾經,中國的一位副總理在視察了幾家重工業公司之后說:“你們企業這個大屏幕太好了,全國的重型器械運作一目了然,從這個屏幕上,我一眼就能看出中國建筑業的開工情況”。
我們想象一下,如果各個行業協會把產業信息都匯聚在一起,全國的行業發展情況,國家相關管理單位就能一目了然,并實時進行產業政策調整。
基于不同的訴求,類似這樣的管理場景還很多很多,大屏幕的背后需要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撐,實現智慧大腦是我們追求的最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