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金稅三期上線后,一切有異常的數據將納入重點監控,盡管如此,還是有少數企業為尋求利潤最大化做假賬的!他們認為,減少利潤讓公司少繳稅是件很光榮的事情。然而,輕者罰款、重者有牢獄之災,等待事情發生為時已晚!前期金稅三期上線后,所有異常數據都將納入重點監控。但是,還是有少數企業為了利潤最大化做假賬!他們認為降低利潤,讓公司少繳稅是一件光榮的事情。但是,等事情發生就來不及了,輕的要罰款,重的要坐牢!
稅務局在審計中查什么?
稅務局在找什么?收入:主要是檢查所有入賬項目是否入賬,特別是往來賬戶是否還存在,應確認為收入但不入賬。
成本:主要是指成本結轉與收入是否匹配,是否有更多的結轉。
費用:主要指預提項目是否符合要求,有無多付(尤其是與工資相關的)。渠道分配是否正確(特別是與福利基金有關)。實際扣除項目是否計算正確(尤其是娛樂項目)
補充:稅務機關年檢的重點也不一樣。我們要提前知道,自檢要更有針對性。如有歧義,應提前做好解釋準備。再者,配合稅務部門開展工作很有必要,態度也很重要。
稅務審計的程序是什么?
1.首先出具稅務檢查通知書,注明檢查年度、檢查人員等。
2.然后開始檢查,有時把賬拿回來,有時在企業里檢查一下。
3.最后,稅務人員回去統計并寫報告,在此期間,他們將向納稅人反饋檢查中發現的問題。
如果稅務人員在檢查中發現納稅人有明顯的違規行為,并且這種行為在上一年度也可能存在,那么就會在上一年度發現。如果檢查沒有發現問題,我會給你一個稅務結論。
記住這三點,你不能害怕審計!
1當前的問題
問:公司出資買房買車,權利人卻寫信給股東A:實際工作中,很多公司買車買房時喜歡把資產放在個人股東名下。事實上,汽車仍然被公司用于生產經營,房屋租賃的收入仍然進入公司。這是不對的。從稅法的角度來看,即使資產被公司使用,但權利人是個人股東,則視為對個人股東的股利分配,應按20%繳納個稅,相關資產的所有費用和折舊費用不應在所得稅前扣除。這是典型的公司股東人格混亂!
問:賬本上所列股東的應收賬款或其他應收款A:如果股東的個人往來在日常工作中是正常的、短期的貸款周轉,就像其他員工一樣,沒有什么問題,但相關制度對股東的往來有以下規范:
①稅法有規定:股東超過一年未償還借款的,視為利潤分配,繳納個稅。
②股東借款金額不得超過其出資額的兩倍。
實踐中,哪個單位股東長期為股東納稅?是赤裸裸的避稅,還是赤裸裸的拿著公司的錢當股東自己的錢。
問:在成本費用中,公司費用和股東個人消費混在一起,無法明確區分。
答:在實際工作中,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老板和家人的開支都由公司來核算。比如孩子上學的時候,家里的水電費、電話費、招待費、差旅費等。都進入公司,而公司的出納也擔任著老板家的出納。這些都是“與公司無關的費用”,不能在計稅前扣除。根據稅法,這屬于對股東的分紅,要求股東繳納20%的個稅。
最標準的方式是公司是公司,股東是股東。公司資產記入公司賬戶,公司費用也記入公司賬戶。股東規范行使股東權利,獲得股利分配。不要把它攪成一鍋粥,你分辨不出來!
2憑證問題
問:生產性企業在計算產成品成本和生產成本時,沒有在會計憑證上附上材料和人工成本清單,沒有計算依據。答:我們知道產品成本包括三項材料和人工成本。如果材料、人工和各種費用的核算不清楚,那么庫存商品的成本和入賬價值就會出現問題。如果公司會計核算清楚,但清單不完整,稅務局會計核算不清,那么稅務局在審批時會遵循高優先級的原則。產品成本、領料單、人工成本計算表、制造成本計算表對應的配件一般不能省略,這三項中的明細也不能省略。
問:計算產品銷售成本時,沒有銷售成本計算表A:與第一個問題相比,商業企業是采購后銷售產品,不自己搞生產,所以成本核算比較簡單,最重要的是出庫單和產品采購成本核算。這些清單是成本計算所必需的,不能少。一般來說,存貨減少的部分是企業銷售的東西,不管是賒銷還是銷售,都要交稅,所以存貨
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該對購買成本、銷售比例和相應的稅收比例有一定的把握。
問:以現金支付員工工資時,沒有員工簽字確認的工資表,工資表無法與聘用合同、社保清單有效銜接。
答:實際工作中,現金支付的工資需要員工簽字。如果使用轉賬方式,支付的金額將與支付的金額相同。如果你不能休假,額外的金額可能必須用現金支付。如果付款后沒有工資表,那么就存在賬戶中支付的工資與銀行支付出去的錢不匹配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能檢查它。一旦你檢查了,你就能看到。
3不遵守問題
①跨納稅年度彌補折舊。跨年度補充費用應通過上年損益進行調整,不能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②員工以發票額度報銷,或以逾期票、連環票或稅法限額(如飯票、車票等)報銷的發票。).這些費用不能稅前列支;
③銷售廢品或邊角料,銷售廢品收入,不計提和繳納增值稅;
④公司組織員工出差、現金支付餐費等。,直接作為公司費用,不計入工資總額,計提繳納個人所得稅。
合法經營才是王道。
今天,邊肖就來看看稅務機關在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十種常見做假賬的方法。請有以下行為的企業仔細檢查,避免自我犯錯!
01成本費用交互定義:將屬于成本項目的支出改為費用的會計處理,以達到當期稅前扣除的目的,或屬于費用項目的成本支出,以達到控制稅前扣除比例,夸大當期利潤的目的。
比如對企業來說,本應計入“管理費用”科目的無形資產攤銷計入“制造費用”科目,當月末分配制造費用時,計入“生產成本”科目,導致期間費用被低估,利潤被虛增。
02費用資本(生產)互利化的定義:費用項目的會計處理變為資產,從稅前折舊中扣除。或者屬于資產科目的費用直接確認為費用,在當期稅前扣除。
比如企業新建廠房確認為固定資產,投入使用后的費用本應計入當期損益,但計入初始成本進行折舊。
03費用名稱轉換定義:將部分稅前扣除后有比例限制的費用超出部分,轉換為其他限制較寬松或無限制的費用名稱,以達到稅前全額扣除或減少相關稅費的目的。
比如某企業工會經費的扣除額已經超過限額比例,就要計入職工福利費的扣除。
04預提/遞延/選擇性分攤費用的定義:為控制當期稅前利潤,采用預提費用進行延期納稅;或者出于其他目的(如股權轉讓價格、當期業績)夸大當期利潤,選擇遞延確認。或者有選擇地分攤費用。
比如調整各費用項目的分攤比例,人為調整各項目引起的稅費(如調整土地增值稅)。
05成本名稱轉換的定義:本期可以結轉的項目轉換為其他不能結轉的項目,反之亦然。
例如:某企業將直接人工、材料與銷售費用、管理費用混為一談。
06成本預提&選擇性分攤定義:本期多結轉成本,或本期少結轉成本,下期彌補,或選擇成本分攤方式,達到上述兩個目的。
例:跨會計年度未如實結轉成本的,人為調整當期損益。
07預收&選擇性分配定義:將當期多結轉或少結轉的收入,在下一期補足,或選擇收入分配方式達到上述兩個目的。
例:跨會計年度未如實結轉收入的,人為調整當期損益。
08收入名稱轉換的定義:調整各收入項目之間的總收入。
比如主營業務收入變更為其他業務收入或非業務收入,就可以達到控制流轉稅或突出主營業務業績的目的。
09收入負債/支出資本化的定義:根據企業會計制度,“其他應付款”科目為流動負債,通常在一個業務周期內償還。但由于其他應付款的復雜性,一些企業將其作為避稅的工具。
例:收入作為其他應付款長期掛賬,造成貸款操作假象,達到延期或不納稅的目的。或將費用長期暫記為其他應收款;費用(業務招待費、廣告費等))超過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額的虛借,使企業費用虛減,影響當期應納稅所得額。
10收入成本費用虛增/減的定義:人為虛增或虛減收入、成本費用,導致依據錯誤調整,達到納稅期限延遲或其他目的。
例如:報銷虛假的費用賬單,人為制造增加銷售成本等。